本届大艺展上,大学生们通过艺术作品和精彩表演,解锁非遗文化与时代结合的流量密码。非遗文化本身就带着独特的审美模式,蕴含着各民族的美学追求,非遗是如何与高校美育结合、创新的?大艺展期间,高校也碰撞出不少新思路。
被文旅部列为濒危剧种的卫调花鼓戏,以及同样作为非遗项目的潮汕英歌舞等,在本届大艺展上都亮眼夺目。
在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土家织锦工作坊,师生们为这项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把"看家宝"玩出新花样。
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张玲:“结合土家织锦这个非遗的技艺,加入设计的一些元素结合,设计到我们软装、家具里面,包括我们的抱枕、棋台、桌台,让它的技艺和纹样得到很好的一个传承。”
大学生们为何钟情非遗,愿意以青春之力帮助非遗焕发新生命,引发了很多人思考。河南大学豫剧传承基地,作为全国首批入选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就分享了他们的心得。
河南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思琦:“主动去挖掘本土的传统文化资源,无论是戏曲还是曲艺,把这种文化资源有机有效地整合,纳入到高校的学生培养课程体系当中来。”
来自吉林省的长春人文学院也分享了他们是如何挖掘并创新东北秧歌这一非遗项目。
长春人文学院舞蹈系主任张万励:“我们就创作了这个特色的东北秧歌课间操,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版本,形成了东北秧歌的一个新风貌。曲子也很重要,不能选择传统的一些小调,就是你要设计很多不同的内容,让他易于接受。”
长春人文学院表示,他们从课程社团到工作坊,还有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面,把东北秧歌传承整合了起来,这也符合高校美育改革创新的使命。
长春人文学院舞蹈系主任张万励:“在民间有很大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它如何走进学校,走进青年人,我觉得这个方法就在于高校的这种创新能力上。”
在襄阳,非遗进高校同样大有所为。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艺传学院就表示,利用襄阳的本土文化特别是三国文化、汉水文化以及非遗文化,打造了一批有特色的美育阵地。
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艺传学院院长曹树进:“特别在这一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开幕式上,我们学校带来的老河口木版年画工作坊,吸引了全国各个高校的师生,近3000余人共同参与老河口木版年画的体验、拓印。”
据了解,目前不少学校也在依托地方传统文化、非遗文化,与美术馆、博物馆、群众艺术馆等合作,让戏曲进校园、非遗进课堂。此次“大艺展”的举办,也将启发、推动襄阳美育教育的创新与提升。
记者:方兵 | 通讯员:王凯
编辑:杨襄宜 | 校对:刘媛
责编:李丹 | 审核:周嘉宾
报道链接:http://xiangyang.cjyun.org/p/531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