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校园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AR赋能非遗“活”起来 创新传承进社区

发布时间:2025-07-09  来源:  点击:

(艺传学院 吴文婷 朱思闻)近日,我校艺传学院青禾志愿服务团联合襄阳市庞公街道南丽社区开展了一场融合古老智慧与现代科技的文化传承实践活动。活动以增强现实(AR)技术为创新载体,为社区儿童精心打造了一场沉浸式、互动性强的传统文化体验之旅,旨在激发青少年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与认同,播撒下文化守护与创新的种子。

AR“穿越”时空,《千里江山图》里“瞰”襄阳

课堂伊始,志愿者轻触屏幕,一幅磅礴的动态数字版《千里江山图》瞬间在教室前方铺展。随着画面流转聚焦至荆楚地域,巍峨雄壮的古襄阳城轮廓清晰“浮现”。孩子们通过高清一体机,清晰地“步入”AR技术精心复原的历史场景:斑驳厚重的古城墙肌理、汉江之上穿梭往来的点点帆影,尽收眼底。志愿者同步进行专业而生动的讲解,将襄阳在《千里江山图》中的历史坐标及其作为军事重镇、交通枢纽的战略地位娓娓道来。沉睡千年的城市记忆,在数字光影的巧妙演绎下被“唤醒”,以直观震撼的方式呈现。

木版年画“跃”然屏上,AR印章对话“活”历史

活动核心聚焦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河口木版年画。志愿者通过高清图片展示与深入浅出的故事叙述,系统介绍了这项植根襄阳的古老技艺:其独特的多版套色印刷工艺、热烈奔放且对比强烈的色彩语言体系,以及画面中承载的丰富吉祥文化内涵。

创新互动环节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孩子们手持特制卡片,满怀期待地“盖”下以这些年画人物为原型精心设计的数字AR印章。随即,通过移动终端扫描,神奇的一幕跃然眼前:印章上的“文天祥”拱手致意,气宇轩昂;“五子登科”的孩童们活泼嬉戏,憨态可掬;“燃灯道人”衣袂飘动,灵光流转。这些承载着文化密码的形象,瞬间从静态符号转化为栩栩如生的三维动画人物,并支持简单的触摸互动。指尖轻触,历史“活”现。这一巧妙的科技赋能设计,将非遗的视觉符号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可传播的沉浸式体验,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主动探索欲,让古老艺术焕发出令人惊叹的现代魅力。

童心筑梦“创”未来,科技赋能非遗“活”传承

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孩子们沉浸在科技与非遗交织的奇幻旅程中。互动交流环节,大家踊跃发言,稚嫩的话语间流露出对家乡文化的全新认知与真挚热爱。

青禾志愿服务团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是高校青年学子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应用、文化传播等专业优势,下沉社区、服务社会、践行文化传承使命的一次创新性实践。通过将国家级非遗瑰宝与前沿AR技术进行深度有机融合,不仅成功引导社区儿童沉浸式领略了家乡深厚的历史文脉与非遗精粹,加深了文化认同,更以极具未来感和吸引力的体验方式,有效破解了传统非遗与青少年之间的“代沟”,显著提升了文化传播的效能。活动为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探索了有效路径,其创新模式和显著成效获得了社区工作者与家长群体的高度评价与广泛认可。


审核:陈美霖

上一条:七彩假期“爱心托管班”:家校联动促成长,志愿服务暖人心

下一条:喜报!教育学院在第二十六届当代杯幼儿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